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忍辱度無極章第三

忍辱度無極者厥則云何。菩薩深惟。眾生識神以癡自壅。貢高自大常欲勝彼。官爵國土六情之好己欲專焉。若覩彼有愚即貪嫉。貪嫉處內瞋恚處外。施不覺止其為狂醉長處盲冥矣。展轉五道太山燒煮。餓鬼畜生積苦無量。菩薩覩之即覺悵然而歎。
眾生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生有斯患。死有三道之辜。皆由不能懷忍行慈使其然矣。
菩薩覺之即自誓曰。吾寧就湯火之酷。葅醢之患。終不恚毒加於眾生也。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矣。自覺之後世世行慈。眾生加己罵詈捶杖。奪其財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菩薩輒以諸佛忍力之福迮滅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濟護。若其免咎為之歡喜。
(四二)昔者菩薩覩世穢濁。君臣無道背真向邪難以導化。故隱明藏影處于塚間習其忍行。塚間有牛犢子。常取其屎尿以為飲食。連其軀命暴露精思。顏貌醜黑人皆惡焉。國人覩之更相告曰。斯土有鬼。
見者靡不唾罵土石撲之。菩薩無絲髮之恚。慈心愍曰。痛夫斯人。不覩佛經而為斯惡。
誓曰。吾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道者必度茲焉。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三)昔者菩薩厥名曰。睒。常懷普慈潤逮眾生。悲愍群愚不覩三尊。將其二親處于山澤。父母年耆兩目失明。睒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興消息寒溫。至孝之行德香熏乾。地祇海龍國人並知。奉佛十善不殺眾生。道不拾遺守貞不娶。身禍都息兩舌惡罵。妄言綺語譖謗邪偽。口過都絕中心眾穢。嫉恚貪餮心垢都寂。信善有福為惡有殃。以草茅為廬蓬蒿為席。清淨無欲志若天金。山有流泉中生蓮華。眾果甘美周旋其邊。夙興採果未嘗先甘。其仁遠照禽獸附恃。二親時渴睒行吸水。
迦夷國王入山田獵。彎弓發矢射山麋鹿。誤中睒胸。矢毒流行其痛難言。左右顧眄涕泣大言。誰以一矢殺三道士者乎。吾親年耆又俱失明。一朝無我普當殞命。
抗聲哀曰。象以其牙。犀以其角。翠以其毛。吾無牙角光目之毛。將以何死乎。
王聞哀聲。下馬問曰。爾為深山乎。
答曰。吾將二親處斯山中。除世眾穢學進道志。
王聞睒言。哽噎流淚甚痛悼之曰。吾為不仁殘夭物命又殺至孝。舉哀云奈此何。
群臣巨細莫不哽咽。王重曰。吾以一國救子之命。願示親所在。吾欲首過。
曰。便向小徑去斯不遠有小蓬廬。吾親在中為吾啟親。自斯長別幸卒餘年。慎無追戀也。
勢復舉哀奄忽而絕。王逮士眾重復哀慟。尋所示路到厥親所。王從眾多草木肅肅有聲。二親聞之疑其異人曰。行者何人。
王曰。吾是迦夷國王。
親曰。王翔茲甚善。斯有草席可以息涼。甘果可食。吾子汲水今者且還。
王覩其親以慈待子。重為哽噎。王謂親曰。吾覩兩道士以慈待子。吾心切悼甚痛無量。道士子睒者吾射殺之。
親驚怛曰。吾子何罪而殺之乎。子操仁惻蹈地常恐地痛。其有何罪而王殺之。
王曰。至孝之子實為上賢。吾射糜鹿誤中之耳。
曰。子已死將何恃哉。吾今死矣。惟願大王牽吾二老。著子屍處必見窮沒庶同灰土。
王聞親辭又重哀慟。自牽其親將至屍所。父以首著膝上。母抱其足嗚口吮足。各以一手捫其箭瘡。椎胸搏頰仰首呼曰。天神地神。樹神水神。吾子睒者奉佛信法。尊賢孝親懷無外之弘仁潤逮草木。
又曰。若子審奉佛至孝之誠上聞天者。箭當拔出。重毒消滅子獲生存卒其至孝之行。子行不然吾言不誠。遂當終沒俱為灰土。
天帝釋。四天大王。地祇。海龍聞親哀聲。信如其言靡不擾動。帝釋身下謂其親曰。斯至孝之子吾能活之。
以天神藥灌睒口中忽然得穌。父母及睒主逮臣從。悲樂交集普復舉哀。王曰。奉佛至孝之德乃至於斯。
遂命群臣自今之後率土人民。皆奉佛十德之善。修睒至孝之行。一國則焉。然後國豐民康遂致太平。
佛告諸比丘。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時睒者吾身是。國王者阿難是。睒父者今吾父是。母者吾母舍妙是。天帝釋者彌勒是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四)昔者菩薩時為梵志名。羼提和。處在山澤樹下精思。以果泉水而為飲食。內垢消盡處在空寂。弘明六通得盡知之。智名香熏聞八方上下。十方諸佛.緣一覺道.應儀聖眾靡不咨嗟。釋梵四王海龍地祇。朝夕肅虔叉手稽首。稟化承風擁護其國。風雨順時五穀豐熟。毒消災滅君臣熾盛其王名。迦梨。入山畋獵馳逐麋鹿。尋其足跡歷菩薩前。王問道士獸跡歷茲。其為如行乎。
菩薩默惟。眾生擾擾唯為身命。畏死貪生。吾心何異哉。吾儻語王虐殺不仁。罪與王同。儻云不見吾為欺矣。中心恧然低首不云。
王即怒曰。當死乞人。吾現帝王一國之尊。問不時對而佯低頭乎。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
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曰。獸跡歷茲而云不見。王勢自在為不能戮爾乎。
菩薩曰。吾聽王耳。
王曰。爾為誰耶。曰。吾忍辱人。王怒拔劍截其右臂。
菩薩念曰。吾志上道與時無諍。斯王尚加吾刃。豈況黎庶乎。願吾得佛必先度之。無令眾生效其為惡也。
王曰。若為誰乎。曰。吾忍辱人。
又截其左手。一問一截。截其腳。截其耳。截其鼻。血若流泉。其痛無量。天地為震動。日即無明。四天大王僉然俱臻。同聲恚曰。斯王酷烈其為難齊。
謂道士曰。無以污心吾等誅王及其妻子。并滅一國以彰其惡。
道士答曰。斯何言乎。此殃由吾前世不奉佛教加毒于彼。為惡禍追猶影之繫形矣。昔種之少而今獲多。吾若順命禍若天地。累劫受咎豈可畢哉。黎民覩變馳詣首過齊聲而曰。道士處茲景祐潤國。禳災滅疫。而斯極愚之君不知臧否。不明去就惡加元聖。惟願聖人。無以吾等報上帝也。
菩薩答曰。王以無辜之惡痛加吾身。吾心愍之。猶慈母之哀其赤子也。黎庶何過而怨之乎。假有疑望爾捉吾斷臂以來。
民即捉之乳湩交流曰。吾有慈母之哀。今其信現於茲。
民覩弘信靡不稟化欣懌而退。菩薩有弟亦覩道元。處在異山以天眼徹視。覩天神鬼龍會議。王惡靡不懷忿。懼兄有損德之心。以神足之兄所曰。有所中傷乎。
答曰。不也。爾欲照吾信取斷手足耳鼻著其故處。復者即吾信矣。
弟續之即復。兄曰。吾普慈之信于今著矣。天神地祇靡不悲喜稽首稱善。更相勸導進志高行受戒而退。自斯之後日月無光五星失度。妖怪相屬枯旱穀貴。民困怨其王也。
佛告諸比丘。時羼提和者即吾身是。弟者彌勒是。王者羅漢拘鄰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五)昔者菩薩生於貧家。貧家不育以褻裹之。夜無人時默置四街。并錢一千送著其道。國俗以斯日為吉祥之日率土野會。君子小人各以其類盛饌快樂。梵志覩戲讚會者曰。嗟于今日會者。別有如粳米純白無糅厥香苾芬。若夫今日產生男女貴而且賢。
坐中有一理家。獨而無嗣聞之默喜。令人四布索棄子者。使問路人曰。覩有棄子者乎。
路人曰。有獨母取焉。
使人尋之得其所在。曰。吾四姓富而無嗣。爾以兒貢可獲眾寶。
母曰。可留錢送兒從欲索貨。母獲如志。育兒數月而婦妊身曰。吾以無嗣故育異姓。天授余祚今以子為。以褻裹之夜著洴中。家羊日就而乳。牧人尋察覩兒即歎曰。上帝何緣落其子於茲乎。取歸育之以羊湩乳。
四姓覺知誥曰。緣竊湩乎。
對曰。吾獲天之遺子。以湩育之。
四姓悵悔還育數月。婦遂產男惡念更生。又復如前以褻裹之著車轍中。兒心存佛三寶慈向其親。晨有商人數百乘車。徑路由茲牛躓不進。商人察其所以覩兒驚曰。天帝之子。何緣在茲乎。
抱著車中。牛進若流。前二十里息牛亭側。有獨母白商人乞曰。以兒相惠濟吾老窮。
即惠之矣。母育未幾四姓又聞愴然而曰。吾之不仁殘天德乎。
又以眾寶請兒歸家。哽噎自責等育二兒。數年之間覩兒之智奇變縱橫。惡念又生曰。斯明溢度吾兒否哉必虜之矣。
褻裹入山棄著竹中絕食必殞。兒興慈念曰。吾後得佛必濟眾苦矣。
山近谿水。兒自力搖從竹墮地。展轉至其水側。去水二十里有擔死人。聚聚有人行取樵。遙見小兒就視歎曰。上帝落其子乎抱歸育焉。
四姓又聞厥恨如前。以眾名寶請歸悲泣。并教書數仰觀俯占。眾道之術過目即能。稟性仁孝言輒導化。國人稱聖儒士雲集。父兇念生厥性惡重。前家有冶師去城七里。欲圖殺兒書敕冶師曰。昔育此兒兒入吾家。疾疫相仍財耗畜死。太卜占云兒致此災。書到極攝投之火中。
訛命兒曰。吾年西夕加有重疾。爾到冶師所諦計錢寶。是爾終年之財。
兒受命行。於城門內覩弟與輩彈胡桃戲。弟曰。兄來吾之幸矣為吾復折。
兄曰。父命當行。
弟曰。吾請行矣。奪書之冶師所。冶師承書投弟于火。父心忪忪而怖遣使索兒。使覩兄曰。弟如之乎。
兄如狀對。兄歸陳之。父驛馬追兒已為灰矣。父投躬呼天結氣內塞遂成癈疾。又生毒念曰。吾無嗣已。不以斯子為必欲殺之。
父有邸閣去國千里仍遣斯兒曰。彼散吾財爾往計校。今與邸閣書囊藏蠟封。爾急以行書陰敕曰。此兒到急以石縛腰沈之深淵。
兒受命稽首。輕騎進半道。有梵志與父遙相被服。常相問遺書數往來。梵志有女。女既賢明。深知吉凶天文占候。兒行到梵志所居曰。吾父所親梵志正在斯止。
謂從者曰。今欲過修禮之可乎。
從者曰。善。即過覲禮。
梵志喜曰。吾兄子來。便命四鄰學士儒生耆德雲集。娛宴歡樂并諮眾疑。靡不欣懌。終日極夜各疲眠寐。女竊覩男見其腰帶佩囊封之書。默解取還省讀其辭。悵然而歎曰。斯何妖厲。賊害仁子乃至斯乎。
裂書更之其辭曰。吾年西垂重疾日困。彼梵志吾之親友也。厥女既賢且明。古今任為兒匹。極具寶帛娉禮務好小禮大娉。納妻之日案斯敕矣。
為書畢開關復之。明晨進路。梵志眾儒靡不尋歎。邸閣得書承命具禮詣梵志家。梵志夫妻議曰。夫婚姻之儀始之於擇行問咎占兆。彼善禮糒即吾許焉。今現男不媒禮娉便臻。彼豈將慢乎。
又退讌息曰。男女為偶自古然矣。男賢女貞誠亦難值。遂納禮會宗。
九族歎曰。斯榮傳世納妻禮成。
邸閣馳啟。四姓聞之結疾殊篤。兒聞親疾哽咽而言。夫命難保猶幻非真。梵志欲擇良日遣還。菩薩內痛不從其云。室家馳歸升堂稽首。妻尋再拜垂泣而進三步又拜稱名曰。妾是子男某妻。親召妾為某。當奉宗嗣箕帚之使。盡禮修孝。惟願大人疾瘳福臻。永保無終之壽。
令其展情獲孝婦之德。四姓結忿內塞而殞。菩薩殯送慈惻哀慕一國稱孝。喪畢修行馨熏十方。
佛告諸比丘。童子者吾身是也。妻者俱夷是。四姓者調達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六)昔者菩薩為大國王。常以四等育護眾生。聲動遐邇靡不歎懿。
舅亦為王處在異國。性貪無恥以兇為健。開士林歎。菩薩懷二儀之仁惠。虛誣謗訕為造訧端。興兵欲奪菩薩國。菩薩群僚僉曰。寧為天仁賤。不為豺狼貴也。
民曰。寧為有道之畜。不為無道民矣。
料選武士陳軍振旅。國王登臺觀軍情猥。流淚涕泣交頸曰。以吾一躬毀兆民之命。國亡難復人身難獲。吾之遁邁國境咸康。將誰有患乎。
王與元后俱委國亡。舅入處國以貪殘為政。戮忠貞進佞蠱。政苛民困怨泣相屬。思詠舊君猶孝子之存慈親也。
王與元妃處于山林。海有邪龍好妃光顏。化為梵志訛叉手箕坐垂首靖思。有似道士惟禪定時。王覩欣然日採果供養。龍伺王行盜挾妃去。將還海居路由兩山夾道之徑。山有巨鳥張翼塞徑。與龍一戰焉。龍為震電擊鳥墮其右翼遂獲還海。王採果還不見其妃悵然而曰。吾宿行違殃咎鄰臻乎。
乃執弓持矢經歷諸山尋求元妃。覩有滎流尋極其原。見巨獼猴而致哀慟。王愴然曰。爾復何哀乎。
獼猴曰。吾與舅氏併肩為王。舅以勢強奪吾眾矣。嗟乎無訴。子今何緣翔茲山岨乎。
菩薩答曰。吾與爾其憂齊矣。吾又亡妃未知所之。
猴曰。子助吾戰復吾士眾。為子尋之終必獲矣。
王然之曰。可。
明日猴與舅戰。王乃彎弓擩矢股肱勢張。舅遙悚懼播徊迸馳。猴王眾反。遂命眾曰。人王元妃迷在斯山爾等布索。
猴眾各行見鳥病翼。鳥曰。爾等奚求乎。
曰。人王亡其正妃。吾等尋之。
鳥曰。龍盜之矣。吾勢無如。今在海中大洲之上。言畢鳥絕。猴王率眾由徑臨海憂無以渡。天帝釋即化為獼猴。身病疥癬來進曰。今士眾之多其踰海沙。何憂不達於彼洲乎。今各復負石杜海。可以為高山。何但通洲而已。
猴王即封之為監眾從其謀。負石功成眾得濟度。圍洲累沓龍作毒霧。猴眾都病無不仆地。二王悵愁。
小猴重曰。令眾病瘳無勞聖念。即以天藥傳眾鼻中。
眾則奮鼻而興力勢踰前。龍即興風雲以擁天日。電耀光海勃怒霹靂震乾動地。小猴曰。人王妙射夫電耀者即龍矣。發矢除凶為民招福。眾聖無怨矣。
霆耀電光王乃放箭。正破龍胸。龍被射死猴眾稱善。小猴拔龍門鑰開門出妃。天鬼咸喜。二王俱還本山。更相辭謝謙光崇讓。會舅王死無有嗣子。臣民奔馳尋求舊君。於彼山阻君臣相見。哀泣俱還并獲舅國。兆民歡喜稱壽萬歲大赦寬政。民心欣欣含笑且行。
王曰。婦離所天隻行一宿。眾有疑望豈況旬朔乎。還于爾宗事合古儀。
妃曰。吾雖在穢蟲之窟。猶蓮華居于污泥。吾言有信地其坼矣。言畢地裂。
曰。吾信現矣。王曰。善哉。夫貞潔者沙門之行。
自斯國內商人讓利。士者辭位。豪能忍賤。強不陵弱。王之化也。婬婦改操危命守貞。欺者尚信巧偽守真。元妃之化也。
佛告諸比丘。時國王者我身是也。妃者俱夷是。舅者調達是。天帝釋者彌勒是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七)昔者菩薩身為獼猴。力幹尟輩明哲踰人。常懷普慈拯濟眾生。處在深山登樹採果。覩山谷中有窮陷人不能自出。數日哀號呼天乞活。獼猴聞哀愴為流淚曰。吾誓求佛唯為斯類耳。今不出此人其必窮死。吾當尋岸下谷負出之也。
遂入幽谷使人負己。攀草上山置之平地。示其徑路曰。在爾所之。別去之後慎無為惡也。
出人疲極就閑臥息。人曰。處谷飢饉今出亦然。將何異哉。
心念當殺獼猴噉之。以濟吾命不亦可乎。以石椎首血流丹地。猴臥驚起眩倒緣樹。心無恚意慈哀愍傷悲其懷惡自念曰。吾勢所不能度者。願其來世常逢諸佛。信受道教行之得度。世世莫有念惡如斯人也。
佛告諸比丘。獼猴者吾身是也。谷中人者調達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八)昔者菩薩與阿難俱畢罪為龍。其一龍曰。惟吾與卿共在海中靡所不覩。寧可俱上陸地遊戲乎。
答曰。陸地人惡起逢非常不可出也。
一龍重曰。化為小蛇耳。若路無人尋大道戲。逢人則隱何所憂乎。
於是相可俱升遊觀。出水未久道逢含毒蚖。蚖覩兩蛇厥兇念生志往犯害。則吐毒煦沫兩蛇。一蛇起意。將欲以威神殺斯毒蚖。一蛇慈心忍而諫止曰。夫為高士當赦眾愚。忍不可忍者。是乃為佛正真之大戒也。即說偈曰。
 貪欲為狂夫 靡有仁義心 嫉妒欲害聖 唯默忍為安
 非法不軌者 內無惻隱心 慳惡害布施 唯默忍為安
 放逸無戒人 酷害懷賊心 不承順道德 唯默忍為安
 背恩無反復 虛飾行諂偽 是為愚癡極 唯默忍為安
一蛇遂稱頌忍德。說偈陳義一蛇敬受遂不害蚖。
一蛇曰。吾等還海中可乎。
相然俱去。奮其威神震天動地。興雲降雨變化龍耀。人鬼咸驚蚖乃惶怖。屍視無知七日絕食。
佛告諸比丘。爾時欲害蚖龍者阿難是也。說忍法龍者吾身是也。含毒蚖者調達是也。菩薩所在世世行忍。雖處禽獸不忘其行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九)昔者有國名。摩天羅。王名。難。學通神明靡幽不覩。覺世非常曰。吾身當朽為世糞壤。何國之可保。捐榮棄樂服大士之法服。一鉢食為足稟沙門戒。山林為居積三十年。樹邊有坑坑深三十丈。時有獵者馳騁尋鹿墮于坑中。時有鳥蛇各一亦驚俱隕焉。體皆毀傷俱亦困矣仰天悲號。有孤窮之音。道士愴然火照見之。涕泣交頸臨坑告曰。汝等無憂吾拔汝重難。
即作長繩懸以登之。三物或銜或持遂獲全命。俱叩頭謝曰。吾等命在轉燭。
道士仁惠弘普無量。令吾等得覩天日。願終斯身給眾所乏。以微報重萬不賽一。
道士曰。吾為國王國大民多。宮寶婇女諸國為上。願即響應何求不得。吾以國為怨窟。以色聲香味華服邪念為六劍截吾身。六箭射吾體。由斯六邪輪轉受苦。三塗酷烈難忍難堪吾甚厭之。捐國為沙門。願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御天人師。開化群生令還本元。豈但汝等三人而已乎。各還舊居見汝所親。令三自歸無違佛教矣。
獵者曰。處世有年。雖覩儒士積德為善。豈有若佛弟子恕己濟眾。隱處而不揚名者乎。若道士有之。願至吾家乞微供養。
烏曰。吾名。鉢。道士有難。願呼吾名吾當馳詣。
蛇曰。吾名。萇。若道士有患。願呼吾名必來報恩。
辭畢各退。他日道士之獵者舍。獵者遙見其來告妻曰。彼不祥之人來。吾敕汝為饌徐徐設之。彼過日中即不食矣。
妻覩道士勃然作色。訛留設食虛談過中。道士退矣還山覩烏呼名曰。鉢。烏問曰。自何來耶。
曰。獵者所來。烏曰。已食乎。
曰。彼設未辦而日過中。時不應食故吾退耳。
烏曰。凶咎之鬼難以慈濟。違仁背恩凶逆之大也。吾無飲食無以供養。留心坐斯吾須臾還。飛之般遮國入王後宮。覩王夫人臥。首飾之中有明月珠。烏銜馳還以奉道士。夫人寤寐求之不獲即以上聞。王敕臣民。有得之者賞金銀各千斤。牛馬各千首。得不貢者罪重滅宗。道士惠獵者。獵者縛而白之。
王曰。汝從何得斯寶乎。
道士深惟以狀言之。即一國烏皆死矣。云盜得之。斯非佛弟子也。
默然受拷杖楚千數。不怨王不讎彼。弘慈誓曰。令吾得佛度眾生諸苦矣。
王曰。取道士埋之。唯出其頭明日戮焉。
道士乃呼蛇曰。萇。蛇曰。天下無知我名者唯有道士耳。揚聲相呼必有以也。
疾邁見道士若茲。叩頭問曰。何由致此。
道士具陳厥所由然。蛇流淚曰。道士仁如天地尚與禍會。豈況無道誰將祐之乎。天仁無怨。斯王唯有太子一人無他儲副。我將入宮咋殺太子。以吾神藥傳之即愈。
蛇夜入宮咋之即絕。停屍三日令曰。有能活太子者。分國而治。載之山間當火葬之。行徑歷道士邊。道士曰。太子何疾而致喪身乎且無葬矣。吾能活之。
從者聞說馳以上聞。王心悲喜重更哀慟曰。吾赦爾罪分國為王。
道士以藥傳身。太子忽然興曰。吾何緣在斯乎。
從者具陳所以。太子還宮巨細喜舞。分國惠之一無所受。王寤曰。分國不受豈當盜哉。
問。子何國人。以何見為沙門乎。何從獲珠行高乃然。忽罹斯患將以何由。
道士本末陳焉。王為愴然泣淚流面。王告獵者曰。子有功勳於國。悉呼九親來。吾欲重賜之。
親無巨細皆詣宮門。王曰。不仁背恩惡之元首盡殺之矣。道士入山學道精進不惓。命終生天上。
佛告諸比丘。時道士者吾身是也。烏者鶖鷺子是也。蛇者阿難是。獵者調達是。其妻者懷槃女子是也。
菩薩弘仁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昔者拘深國王名抑迦達。其國廣大人民熾盛。治國以正不枉兆民。王有子二人。一男一女。男名。須達。女名。安闍難。執行清淨王甚重之。為作金池。二兒入池浴。池中有龜。龜名。金。瞽一眼亦於水戲觸二兒身。兒驚大呼。王則問其所以。云池中有物觸怖我等。
王怒曰。池為兒設何物處之。而恐吾兒令施罛取之。鬼龍奇怪趣使得之。罟師得龜。
王曰。當作何殺之。
群臣或言。斬首。或言。生燒。或言。剉之作羹。一臣曰。斯殺不酷。唯以投大海中。斯所謂酷者也。
龜笑曰。唯斯酷矣。
王使投之江中。龜得免喜馳詣龍王所自陳曰。人王抑迦達有女。端正光華天女為雙。人王乃心區區。大王欲以女結為媛親。
龍曰。汝誠乎。
龜曰。唯然。為龜具設盛饌皆以寶器。
龜曰。早遣賢臣相尋。吾王欲得其決。
龍遣賢臣十六。從龜至人王城下塹中。龜曰。汝等止此吾往上聞。
龜遂遁邁不復來還。十六臣悁悒俱入城見王。王曰。龍等來為。
對曰。天王仁惠接臣等。王欲以貴女為吾王妃。故遣臣等來迎。
王怒曰。豈有人王之女與蛇龍為偶乎。
龍對曰。大王故遣神龜宣命。臣等不虛來。
王不許之。諸龍變化令宮中眾物。皆為龍耀遶王前後。王懼叫呼群臣驚愕。皆詣殿下質問所以。
王具說其狀。眾臣僉曰。豈可以一女之故而亡國乎。
王及群臣臨水送女遂為龍妃。生男女二人。男名。槃達。龍王死男襲位為王。欲捨世榮之穢學高行之志。其妻有萬數皆尋從之。逃避幽隱猶不免焉。登陸地於私梨樹下。隱形變為蛇身槃屈而臥。夜則有燈火之明。在彼樹下數十枚矣。日日雨若干種華。色曜香美非世所覩。
國人有能厭龍者名。陂圖。入山求龍欲以行乞。覩牧牛兒問其有無。
兒曰。吾見一蛇槃屈而臥於斯樹下。夜樹上有數十燈火。光明耀曄華下若雪。色耀香美其為難喻。吾以身附之亦無賊害之心。
術士曰。善哉獲吾願矣。
則以毒藥塗龍牙齒。牙齒皆落。以杖捶之皮傷骨折。術士自首至尾以手埒之。其痛無量亦無怨心。自咎宿行不杇乃致斯禍。誓願曰。令吾得佛拯濟群生都使安隱。莫如我今也。
術士取龍著小篋中。荷負以行乞丐。每所至國輒令龍舞。諸國群臣兆民靡不懼之。術士曰。乞金銀各千斤。奴婢各千人。象馬牛車眾畜事各千數。
每至諸國所獲皆然。轉入龍王祖父之國。其母及龍兄弟皆於陸地求之。化為飛鳥依偟王宮。術士至龍王化為五頭。適欲出舞而見其母兄妹。羞鄙逆縮不復出舞。術士呼之五六龍遂頓伏。母復為人形與王相見陳其本末。王及臣民莫不興哀。王欲殺術士。龍請之曰。吾宿行所種今當受報。無宜殺之以益後怨。從其所求以施與之。弘慈如斯佛道可得也。
王即以異國為例。具其所好悉以賜之。術士得斯重寶喜以出國。於他國界逢賊。身見葅醢財物索盡。龍母子與王訣別。若大王念我呼名吾則來。無憔悴矣。
王逮臣民臨渚送之。一國哀慟靡不躃踊者也。
佛告諸比丘。槃達龍王者吾身是也。抑迦達國王者阿難是也。母者今吾母是也。男弟者鶖鷺子是也。女妹者青蓮華除饉女是也。時酷龍人者調達是也。
菩薩弘慈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一)雀王經
昔者菩薩身為雀王慈心濟眾。有尚慈母悲彼艱苦情等親離。覩眾稟道喜若己寧。愛育眾生猶護身瘡。有虎食獸骨柱其齒。病困將終雀覩其然。心為悲楚曰。諸佛以食為禍其果然矣。入口啄骨日日若茲。雀口生瘡身為瘦疵。骨出虎穌雀飛登樹。說佛經曰。殺為兇虐其惡莫大。若彼殺己豈悅之乎。當恕己度彼。即有春天之仁。仁者普慈祐報響應。兇虐殘眾禍尋影追。爾思吾言矣。
虎聞雀誡勃然恚曰。爾始離吾口而敢多言乎。
雀覩其不可化。愴然愍之即速飛去。
佛告諸比丘。雀王者吾身是也。虎者調達是也。開士世世慈心濟眾。以為惶務猶自憂身。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二)之裸國經
昔者菩薩伯叔二人。各資國貨俱之裸鄉。叔曰。夫福厚者衣食自然。薄祐者展乎筋力。今彼裸鄉無佛無法無沙門眾。可謂無人之土矣。而吾等往俯仰取其意豈不難哉。入國隨俗進退尋儀。柔心言遜。匿明揚愚大士之慮也。
伯曰。禮不可虧德不可退。豈可裸形毀吾舊儀乎。
叔曰。先聖影則隕。身不隕行戒之常也。內金表銅釋儀從時。初譏後歎權道之大矣。遂俱之彼。
伯曰。爾今先入觀其得失。遣使告誠。
叔曰。敬諾。旬日之間使返告伯曰。必從俗儀。
伯勃然曰。釋人從畜豈君子行乎。叔為吾不也。
其國俗以月晦十五日夜常為樂。以麻油膏膏首白土畫身。雜骨瓔頸兩石相叩。男女攜手逍遙歌舞。菩薩隨之國人欣歎。王愛民敬賓俟相屬。王悉取貨十倍雇之。伯車乘入國言以嚴法輒違民心。王忿民慢奪財撾捶。叔請乃釋俱還本國。送叔者被路。罵伯者聒耳。伯恥怒曰。彼與爾何親與吾何讎。爾惠吾奪豈非讒言乎。
結叔帶曰。自今之後世世相酷終不赦爾。
菩薩愴然流淚誓曰。令吾世世逢佛見法親奉沙門。四恩普覆潤濟眾生。奉伯若己不違斯誓也。
自此之後伯輒剋叔。叔常濟之。
佛告諸比丘。時叔者吾身是也。伯者調達是也。
菩薩慈柔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三)六年守飢畢罪經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歸命三尊具奉十善。德被遐邇靡不承風。兵刃不施牢獄無有。風雨時節國豐民富。四表康休路無怨嗟。華偽小書舉國絕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誦。
時有梵志執操清淨。閑居山林不豫流俗唯德是務。夜渴行飲誤得國人所種蓮華池水。飲畢意悟曰。彼買此池以華奉佛廟水果自供。吾飲其水不告其主斯即盜矣。夫盜之為禍先入太山。次為畜生。屠賣于市以償宿債。若獲為人當為奴婢。吾不如早畢於今無遺後患矣。
詣闕自告云其犯盜。唯願大王以法相罪。畢之於今乞後無尤。
王告曰。斯自然之水不寶之物。何罪之有乎。
對曰。夫買其宅即有其井。占其田則惜其草。汲井刈芻非告不取。吾不告而飲豈非盜耶。願王處之。
王曰。國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處苑內。王事總猥忘之六日。忽然悟曰。梵志故在乎。
疾呼之來。梵志守戒飢渴六日。之王前立厥體瘦疵。起而蹌地王覩流淚曰。吾過重矣。
王后笑之。王遣人澡浴梵志。具設餚饌自身供養。叩頭悔過曰。吾為人君。民飢者吾自飢。寒者即衣單。豈況懷道施德之士乎。一國善士之福。不如高行賢者一人之德。國寧民安四時順穀。豐穰非戒之德其誰致之乎。
謂道士曰。飲水不告罪乃若此。豈況真盜不有重咎乎。以斯赦子必無後患也。
梵志曰。大善。受王洪潤矣。
自斯之後生死輪轉無際。至臨得佛不食六年罪畢道成。以俱夷自解羅云乃生。太子棄國勤于山林。邪見之徒咸謂狂惑謗聲非一。太子聞焉忍斯辱謗。追以慈濟福隆道成。諸天雲集稽首承風。帝王臣民靡不歸命。
佛告諸比丘。時王者則吾身是也。夫人者俱夷是。太子者羅云是。
夫崇惡禍追。施德福歸可不慎哉。王忘道士令餓六日。受罪六年飢饉纔息。六日之後王身供養故。今六年殃畢道成。俱夷笑之今懷羅云六年重病。
太子以梵志深著苑內故。六年處于幽冥。愚夫重闇不明去就。以惡心向佛沙門。梵志截手拔舌者。斯一世之苦。妄以手捶虛以口謗。死入太山。太山之鬼拔出其舌。著於熱沙以牛耕上。又以然釘釘其五體。求死不得殃惡若此順行無邪。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四)釋家畢罪經
昔者菩薩守戒行淨積功累德。遂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遊處舍衛國。天龍鬼神帝王臣民靡不歸宗。蟲道邪術值佛影隆。猶日明盛螢火隱退。貪嫉之興不覩亡身之火。邪黨搆謀勸女弟子名曰。好首。以毀天尊。國人未獲真諦者有沈吟之疑。心疑諸沙門。王亦怪焉。蠱道貪濁諍財相訴。濁現禍歸即時見廢。貞真照現天人歎善。
王詣精舍頓首悔過。由斯王有慚心。因媒啟問求佛女妹。結婚姻之固以絕釋家之怨。
眾祐曰。吾去家為沙門不豫世業。嫁娶之事。一由父王。
於是遣使者致敬宣結親之辭。諸釋不許。
王曰。佛處其國爾由往來。明者無怨愚夫有讎。女吾賤妾之子。何足以致恨乎。
王許曰。可。遂成婚姻有男嗣。一請見諸舅即之釋國。時佛當還開化諸釋。諸釋欣欣興佛精舍。掘土三尺以栴檀香填之。撿國眾寶為佛精舍。焜焜奕奕有若天宮。聲聞鄰國靡不躍逸。佛未坐之而彼庶子入觀曰。斯精舍之巧眾珍之妙。唯天帝宮可為匹矣。曰。佛未翔茲吾一坐座。沒命不恨也。
庶子嬖友名曰。頭佉摩。對曰。夫亦何失。
即升坐矣。釋氏雄士壯聲呵曰。眾祐尊座天帝不臨。何婢之子敢升座乎。
裂坐更興。庶子出謂其友曰。斯辱無外矣。吾若為王爾無忘茲。
友曰。俱然。旋守其母欲為太子。母以妖蠱請如子願。
王曰。古來未聞無設狂言自招恥也。妖蠱處內佞臣巧辭。遂立二嫡分民正治。大王崩位立兩國。民隨所悅仁凶分流。仁即奉兄兇馳詣叔。友為相國修治干戈。軍用眾備以舊事聞。王曰。可。
即寵雄將武士就路。覩佛道邊坐乎半枯之樹。王進稽首曰。佛不坐純生而處半枯將有由乎。
眾祐曰。斯樹名。釋。吾愛其名。以仁道濟其難。潤其枯惠其生也。
王悵然內恥曰。佛仁弘普惠逮草木。豈況人乎。
於是旋軍。相國仰察天文。覩釋氏宿福。索禍興復以聞之。軍又出未至釋氏城有數里。城中弓弩矢聲猶風雨。幢幡傘蓋斷竿截斗。裂鎧斬控士馬震奔靡不失魄。王又奔歸。釋人啟佛。當那賊何。
曰。牢關門廢塹橋。
王又出軍。目連啟言。吾欲以羅漢威神化為天網覆城面四十里。王奈釋人何。
眾祐曰。無奈罪何。
又言。跳著他方剎土。
曰。無奈罪何。
目連言。吾能攘有形。無奈無形罪何。
眾祐曰。種惡禍生孰能攘之。取釋氏一子置吾鉢下以效其實。
目連如命。釋諸耆舊承教守門。魔化為舊德呵諸釋曰。王假塗有所之。爾其絕彼將益後尤。佛弟子行可得爾乎。
魔奮勢拔鑰排門兵入。猶塘決水翻。釋摩南為大將軍。與王先王同師而學。有死友之誓。謂王曰。住爾兇士一餐之頃。令城中人獲出全命。
王曰。可。
大將軍臨水向佛。叩頭流淚而曰。以吾微命請彼少人。願令十方群生皆奉佛教。恕己濟眾潤合二儀。無為狼蚖之毒殘賊眾生。若斯無道之王矣。
入水以髮纏樹根有頃命終。王遣使者視之還如事云。兵入掘地半埋釋人。橫材象牽概殺之矣。或馬蹟。或兵刃。
佛時首疾其痛難言。梵王帝釋四大天王。皆叉手侍為之痛心。釋人有自歸命三尊者。誦經者。起慈心者。釋有三城征事未畢。王憶釋摩南殺身請眾命。為之愴然旋師罷軍。遣使者致敬曰。士眾疲勞還國息師。異日束修稽首足下。
佛教謝王自愛。使者退佛視之矣。阿難整法服稽首曰。佛不虛視其必有緣。
眾祐曰。釋罪畢也。王罪興矣。
却後七日。太山鬼以火燒王及其臣民。王罪難救猶釋禍難攘矣。
佛使阿難舉鉢。鉢下人亦終。佛將諸沙門至梵志講堂。道經諸釋死地。或有已死或折臂髀脛者。覩佛來。或搏頰呻吟云。歸命佛歸命法。歸命聖眾。願十方群生皆獲永康。莫如我等也。
時自然牀從地出其地無間。諸沙門皆坐。佛言。斯王勃逆興罪弘廣矣。
又問沙門。若見屠獵魚網者。獲為飛行皇帝乎。
對曰。不見。
佛言。善哉。吾亦不見。以其無四等心惠彼群生故也。
王行湖邊眾入水浴。神化為毒虫螫其士眾。毒行身黑。或於水中死者。或百步一里死者。且半入國兇鬼雲集宮中。夜時人聲物鳴。聚居相持須旦為命。日月薄蝕星宿失度。怪異首尾靡不怨王也。
王聞佛戒火變之異。內如湯灼遣使者參其事。佛說如上。使返具聞國振瓦崩。王會群臣議言。或於山或於水。遂乘船入海。強富得從貧羸留國。
王內宮人登船上服。望火解衣脫陽燧珠著服上。其日雲興壅壅曀曀。風雨凌凌笮絕舟漂。臣民僉曰。弊王行凶乃致兇禍。向中之時日出炙陽燧陽。燧化為火始自王舟。大山鬼神雲集霹靂。率土生入太山地獄。留在岸者微怖而全。
佛於是日興慈心定。諸沙門問阿難。佛不出乎。
答曰。一國大喪。佛興慈定故為不出也。
佛明晨出。諸沙門稽首于地。釋梵四王諸龍鬼神。帝王臣民稽首就座。阿難整服問二國禍變之元。願釋眾疑。令群生照禍福所由。
佛告阿難。昔有三國比鄰而王。時佛去世久遠經典不修。菩薩所處之國。致有湖池獲魚無數。近國聞喜資財來買魚盡慘還。遠國不知亦無買心。漁獵國者今釋三億人死者是也。其一國喜欲買魚者。今一城人恐徒亡財者是也。遠國不聞得魚者。今一城中人不知王來者是也。我時見破魚首失言。可之。今已得佛為三界尊。尚不免首疾之殃。豈況凡庶乎。
諸弟子。端爾心興德惠安群生。恕己濟彼慎無殺生。盜人財物。婬彼非妻。兩舌惡罵。妄言綺語。嫉妒恚癡。誹謗三尊。禍之大莫尚十惡。福榮之尊。夫唯十善矣。殺物者為自殺。活物者為自活。策心念惡。口言惡。身行惡。莫若勞心念道。口言道。身行道。施善福追。為惡禍尋。猶響之應聲影之追形也。覩斯變者。慎勿違春天之仁。而尚豺狼之兇也。
佛說經竟。四輩弟子天龍鬼神。皆大歡喜稽首而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