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佛說蠱狐烏經第二十五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佛告諸比丘。調達凶危橫見嗟歎者不得其理。拘迦利比丘嗟歎調達。調達亦復歎拘迦利比丘。其彼二人橫相嗟歎無義無理。
諸比丘聞往白世尊。唯然大聖觀拘迦利比丘。因依正典緣法律教。以信出家而為沙門。橫歎調達以非為是不得義理。又彼調達嗟歎拘迦利比丘。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佛告諸比丘。今此輩愚騃之等。不但今世橫相嗟歎。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前世亦然。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黃門命過。親里即取棄樗樹間。彼時蠱狐烏鳥來食其肉。時共相嗟歎。樹間烏為狐說偈曰。
 君體如師子 其頭如仙人 脂猶鹿中王 善哉如好華
於時蠱狐即樹間以偈讚曰。
 誰尊在樹上 其慧第一最 其明炤十方 如積紫磨金
於時烏以偈報頌曰。
 君則大師子 欲見君故來 君脂如鹿王 善哉得利義
蠱狐復以偈報頌曰。
 誠信實相知 俱相歎至誠 合積紫磨金 所問服食此
爾時去彼不遠有大仙人。處於閑居淨修為道。聞狐及烏轉共相譽心自念言。彼等之類橫相咨嗟。彼言皆虛無一誠實。以偈問曰。
 吾久見所興 至此俱兩舌 自藏於樹間 俱食於人肉
於時烏瞋恚以偈報仙人。
 師子及孔雀 共食於禽肉 於彼髡滅頭 次第而求活
仙人以偈答曰。
 樗樹臭下極 一切鳥所惡 眾鹿所依因 棄死黃門身
 汝輩下賤物 俱來聚會此 食於黃門身 自稱為上人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蠱狐者調達是。烏者拘迦利是。仙人者則菩薩是。爾時俱共相歎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於今亦然。

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十四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諸尊比丘各發心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那律。賢者阿難。輸輪及諸弟子五百之眾。本俱一時棄家為道。無所貪慕不志世榮悉為沙門。
時舍利弗嗟歎智慧最為第一。斷眾狐疑和解鬪諍。分別道義無所不通。如冥中有炬火多所炤曜。
時阿那律。嗟歎巧便為眾人匠。多所成就現若干術。令人喜悅工巧第一。
於時阿難。歎嗟端正色像第一。顏貌殊妙見莫不欣。眾人愛重一切尊敬。歎為佛有三十二相。
於時輸輪。既勤修習未曾有懈。嗟歎精進世間無倫。又能入海多所成辦。
如來世尊現生釋種。棄國捐王得成佛道。端正無比色像第一。如星中月光明超日。體長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聲八部出萬億音。所講說法天龍鬼神。人物之類各得開解皆得其所。佛諸兄弟伯叔之子。雖各自譽皆歸命佛以為弟子。佛之功德不可稱限。從無數百千億劫。積累功德自致得佛。為一切人示其道路。俱往詣佛問其本末誰為第一。我等聚會各各自歎己之所長。
佛告比丘。此諸人等。不但今世各自稱譽常歎己身第一無雙。前世亦然。生生所歸皆伏吾所。吾尊無極所以者何。
乃往過去無數久遠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船。國土廣大群僚大臣普亦具足。其土豐熟人民熾盛。王有五子第一智慧。第二工巧。第三端正。第四精進。第五福德。各自嗟歎己之所長。其智慧者嗟歎智慧天下第一。以偈頌曰。
 智慧最第一 能決眾狐疑 分別難解義 和解久怨結
 能以權方便 令人得其所 眾庶覩歡喜 悉共等稱譽
第二者嗟歎工巧以偈頌曰。
 工巧有技術 多所能成就 機關作木人 正能似人形
 舉動而屈伸 觀者莫不欣 皆共歸遺之 所技可依因
第三人嗟歎端正以偈頌曰。
 端正最第一 色像難比倫 眾人觀顏貌 遠近莫不聞
 皆來尊敬之 慎事普慇懃 家人奉若天 如日出浮雲
第四人嗟歎精進以偈頌曰。
 精進為第一 精進入大海 能越諸患難 多致珍寶財
 勇猛多所能 由是無所礙 家業皆成辦 親里敬欣戴
第五人嗟歎福德以偈頌曰。
 福德為第一 所在得自然 富樂無有極 生生為福田
 福為天帝釋 梵天轉輪王 亦得成佛道 具足道法王
各各自說己之所長。各謂第一無能決者。各自立意不相為伏。轉相謂言。吾等各當自試功德。現丈夫之相遠遊諸國詣他土地。爾乃別知殊異之德誰為第一。
時智慧者入他國土推問其國。人民善惡穀米貴賤豪富下劣。聞其國中有兩長者豪富難及。舊共親親中共相失。眾人搆狡鬪使成怨。積有年歲無能和解者。其智慧者設權方便。齎好饋遺百種飲食詣長者門。求索奉現長者即見。進其所齎餽遺之具。以其長者名辭謝問訊。前者相失以意不及。眾人搆狡遂成怨結。積年違曠不得言會。思一侍面敘其辛苦。故遣飲食饋遣之物。唯見納受無見譏責。亦無父怨母讎。故遣吾來以相喻意。
其長者聞欣然大悅。吾欲和解其日久矣。但無親親以相喻意乃復辱信。枉屈相喻誠非所望。同念厚意便順來旨不敢違命。
其智慧者解長者意霍然無疑。辭出而退詣第二長者。亦復如是解喻其意如前所言。便共剋期共會其處。聚合眾人和解仇怨。應時醼飲作諸伎樂共相娛樂。各各相問本末和解意。乃知此人以善權和解兩怨令親如故各自念言。吾久相失一國中人不能和解。乃使此人遠來相聞和解。其恩難量非辭所盡。各出百千兩金而奉遺之。即持此寶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言辭所具足 辯能造經典 正士能博聞 安隱至究竟
 觀我以智慧 致此若干寶 衣食自具足 并及布施人
時第二工巧者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干年。國中恭敬多所餽遺。國王聞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翕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敕侍者斬其頭來。何以翕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其父啼泣淚出五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甚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亹。
時王恚甚不肯聽之。復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
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
王乃驚愕。吾身云何瞋於材木。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
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以偈頌曰。
 觀此工巧者 多所而成就 機關為木人 過踰於生者
 歌舞現伎樂 令尊者歡喜 得賞若干寶 誰為最第一
第三端正者轉詣他國。人民聞有端正者從遠方來。色像第一世間希有。人民皆往奉迎。飲食百味金銀珍寶用上遺之。其人作伎眾庶益悅。瞻戴光顏如星中月。驕貴之女多有財寶。眾藏盈滿獻致珍異無數億寶。得此寶已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善哉色如花 端正顏貌足 女人所尊敬 又得常安隱
 眾人所觀察 猶如星中月 今致若干寶 自食并施人
第四精進者轉詣他國。到一江邊見一栴檀樹隨流來下。脫衣入水泅截接取。國王家急求栴檀即載送上。金得百萬所得之寶不可稱計。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精進最第一 勇猛能入海 致於眾珍寶 以給家親屬
 賴我浮江水 接得妙栴檀 致金若干數 自食及施人
第五福德者轉詣大國。時天暑熱臥于樹下。日時昳中餘樹蔭移。此人所臥樹蔭不動。威神巍巍端正姝好猶如日月。彼國王薨無有太子可嗣立者。眾人議言。當求賢士以為國主。
募人四出選擇國內可應立者。使者按行見一樹下。有此一人於世希有。臥於樹下樹蔭不移。心自念言。此非凡人應為國主。
尋往遍啟國之大臣具說本末。於時群臣即嚴威儀。導從騎乘印綬冠幘。車駕衣服則往奉迎。洗沐塗香衣冠被服佩帶畢訖。皆拜謁稱臣昇車入宮。南面立詔國即太平風雨時節。即時敕外詔有四人。一者智慧。二者工巧。三者端正。四者精進。召至中閤一時俱集令住侍衛。時福德王以偈頌曰。
 有福功德者 得為天帝釋 帝王轉輪王 亦得為梵王
 智慧及工巧 端正并精進 皆詣福德門 侍立為臣僕
時福德王遂以高位。署諸兄弟各令得所。
佛告諸比丘。爾時智慧者則舍利弗是。工巧者則阿那律是。端正者則阿難是。精進者則輸輪是。福德王者即吾身是。此等爾時各自稱歎己之所長以為第一。於今亦然。昔爾時世皆不如吾。而各自嗟歎。吾成佛道三界之尊。今皆歸吾以為弟子依佛得度。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所欣釋經第二十三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所欣釋子多所遊至出入無節。所詣門族不可稱計。或晨或冥。或早入冥出。
於時阿難.優陀.薄拘盧等合會一處謂所欣釋子曰。賢者何為而多行來不知時節。何不時出時入。所詣之處不自節量。
所欣釋子。尋罵眾賢出麤獷辭。卿等無智擾擾搖動不能自安。喧呼惡口卿等懈怠。不為眾僧有所興立。吾今出入常為眾僧嚴辦所當。卿等能任如是勞乎。為諸眾僧有所辦耶。勿得謂吾多有事理。諸賢多務甚於吾身。
所欣釋子。卿等且復有所合辦。知何如吾辦眾僧事。時諸比丘同共發意。
彼時三人言語柔軟威德殊妙。依本福行多所獲致過踰於彼。
所欣釋子鈍愚男子以卒暴決。愚騃自用強有所求不得如志。有一異天詣長者家。得滿大甖若干供養。
賢者阿難詣他長者。以柔軟辭宿德堅強為說經法。令其家人歡喜踊躍。從得分衛大獲供養。隨意所施不強不求。
時諸比丘往啟佛具說本末。佛告諸比丘。於此四人不但今世諍功分衛。唯有一人所獲薄少餘人得多。阿難比丘眾人勸助一切所安。
往古久遠不可計時於他異土。時有四人以為親厚。相斂聚會共止一處。時有獵師射獵得鹿欲來入城。各共議言。吾等設計從其獵師當索鹿肉。知誰獲多俱即發行。一人陳辭出其麩言而高自畜。咄卿男子。當惠我肉欲得食之。
第二人曰。唯兄施肉令弟得食。
第三人曰。仁者可愛以肉相與。吾思食之。
第四人曰。親厚捐肉唯見乞施。吾欲食之俱共飢渴。
時獵師察四人言辭。各隨所言以偈報曰。
 卿辭甚麤麩 云何相與肉 其言如刺人 但以角相施
復以偈報第二人曰。
 此人為善哉 謂我以為兄 其辭如肢體 便持一腳與
復次第三人以偈報曰。
 可愛敬施我 而心懷慈哀 辭言如腹心 便以心肝與
復次第四人以偈報曰。
 以我為親厚 其身得同契 此言快善哉 以肉皆相施
於時獵師隨其所志言辭麤細各與肉分。於時天頌曰。
 一切男子辭 柔軟歸其身 是故莫麤言 衰利不離身
爾時佛告諸比丘。第一麤辭則所欣釋子。第二人者颰陀和黎。第三黑優陀。第四阿難也。天說偈者則吾身。爾時相遇今亦如是。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總持經第二十二

聞如是。一時世尊遊於摩竭在法閑居。佛之道樹初成道時與萬菩薩俱。一切成就普賢菩薩。行於無願其行無餘。及空無菩薩。蓮花藏菩薩。寶藏菩薩。行藏菩薩。妙曜菩薩。金剛藏菩薩。力士藏菩薩。無垢藏菩薩。調定藏菩薩。與一萬菩薩俱。與一佛世界三千大千塵數菩薩俱。各各從異佛國而來會此所。從方來化師子座。稽首佛足在於佛前坐師子座。
於時此等菩薩大士不計吾我。清淨無瑕各心念言。於此何因不可思議。諸佛世尊所有境界無能稱量。諸佛世尊本之所願而有殊特。何因諸佛如來感動。何謂所為不可思議無罣礙行。云何世尊無念無想致此殊特。
於時世尊尋知此等諸菩薩心之所念。諸坐菩薩諸佛無處亦無不住。欲問如來諸佛威神一切光明。佛威神德精進無踰而得皆立。皆入諸佛諸總持法。廣大聖覺是等所入。殊特如此無所罣礙。身之所入亦皆如此。諸佛眷屬棄捐諸瑕。諸佛之法而不可獲而常安隱。
於時蓮華藏菩薩。入諸法所趣之心無所罣礙。所念法門無諸弊礙。諸菩薩行為普賢願。合集等行正住於願。入諸佛法見十方佛。加於大哀度於無極。降伏眾生休息惡趣。一切菩薩諸三昧定。覩了本際諸佛之慧。所行無盡莫不歸伏趣諸道慧。皆照總持分別諸度蓮花之藏。
其諸菩薩承佛聖旨各自說言。諸佛盡聽諸佛世尊。所行無量極大變化。隨其本相曉了諸法一切皆知。諸佛超異都無陰蓋。諸佛世尊普逮法界入于法界。諸佛世界有無處所無所罣礙。
何為十。在兜術天。現盡壽命。忽沒無能禁制亦無有處。入母腹中十月而生。又棄捐家而樂出外。心常欣悅坐佛樹下。積累一切諸佛之法。一時之頃普諸佛土示現。如來感動瑞應常轉法輪。悉殖德本分別解說。當得佛時具成菩薩而以法成。諸佛世尊永無住處。在在智慧而建立之。是為佛子無有處所亦無所住。
復次佛子。諸世尊有十教目。何等十。
教化一切諸度無極。皆除一切諸無智法常修大哀。有十種力普轉法輪。教化群黎禁制眾生成平等覺。開通萌類令無所住。於此無行相法自歸已得寂然。亦教他人至覺滅度。是為十。
復次佛子。復有十事疾見如來。何等十。
適見諸佛則覩眾生。便棄一切諸所歸趣。取要言之。速疾具足福德眷屬。速受諸德之本。即得清淨無所短乏便除狐疑。
適見諸佛為眾生等示于大乘。令無所畏尋得成就為不退轉。
適得逮見諸佛世尊。疾求分別眾生之源而開度之。便逮度世淨眾生根。適得逮見諸佛世尊便無弊礙。是為十。
佛說如是。諸菩薩聞經歡喜。

佛說吉祥呪經第二十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城是名曰。轉法輪莫能踰者。是地廣普若有嬈者佛皆說之。今當講誦大人聖賢具足歸彼。
時佛告賢者阿難。吾為汝說神呪之王。汝當持之。諸佛所說。至誠行。趣道行。十二因緣行。月行。日行。賢者行。日月俱行。諦聽善思念之。
阿難言。受教而聽。如是。
休樓。牟樓。阿迦羅。畀羅。莫迦垣羅颰提。波羅鈴波芻阿尼呵。耶提阿尼耶
提阿提邪提頞禘末諦盧盧羅羅颰提摩那羅羅波夷吒。
無量總持諸印之王。諸佛所說為至誠行。為修道行。平等跡行。日行。月行。如日月行。
佛語阿難。此總持句為佛之句。為尊上句。為學句。聖賢之句。得利義句。所懷來句。無兵仗句。若族姓子族姓女若入此句。入無數解百千之門能分別說。
佛告阿難。雪山南脅有大女神名設陀憐迦醯(晉名攝聲)。有五百子及諸眷屬。彼聞此經即自起往。舉聲稱怨嗚呼痛哉。嗚呼何以劇乎。吾身本時取若千百眾生人精以為飲食。害命服之於今不堪不能復犯。沙門瞿曇為四部眾而設擁護。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是神呪。童男童女入於郡國縣邑聚落。持是吉祥呪。若諷誦說無能嬈者。所以者何。今沙門瞿曇所說神呪遣逐非人滅除眾患。常住於此。而現於魔宮諸弊魔言。天王欲知沙門瞿曇以空汝界。今者天王。當共被鎧將諸群從暫勒兵眾。譬如菩薩初坐樹下。魔被以鎧甲及諸兵眾。往詣佛所。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是大女神設陀羅迦醯。止於雪山之南與五百子俱。遙聞如來說是神呪總持印咒。恐怖懷懅衣毛為豎。及於諸魔一切官屬及餘眾魔。於時彼魔被其鎧翰。與眷屬俱往詣世尊。惡心欲詣沙門瞿曇。彼時有菩薩名曰。降棄魔。降魔及官屬還詣佛所。稽首聖足叉手歸佛白世尊言。我已攝制於此弊魔及諸官屬。發遣諸兵并設陀迦醯大女神而制伏之。不敢為非亦不敢嬈。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不敢中害無所妨廢。善哉世尊。願說總持法印。為四輩眾令皆得擁護。使得安隱唯佛加哀。普及人民令得安隱。
於是世尊為是神呪應時欣笑。
阿難問佛。世尊何故笑。笑當有意。
佛告賢者阿難。汝寧見降棄魔菩薩道行殊特。降魔官屬設頭迦醯大女神技術皆以壞敗心懷憂慼。於彼忽然沒而不現。到斯說是總持之印。
爾時世尊思此總持印王。攝伏一切諸惡鬼神及諸妖魅除一切嬈。
伏鳩伏鳩休浮休樓阿祇提。
如是總持印王呪。其有鬼神.女神.鳩桓.龍.金翅鳥。及諸弊獸一切眾魅。至意有意在道斷他懷來為食為句。跡甘嘗為月動搖善震動意為心。何況細微無不微也。其大德總持。無擇無冥而無所斷。其心誦其十事讀於今笑。當所作者亦無所選。
佛告阿難。是無擇句。總持句。無所選句。安隱句。擁護句。於諸眾人無所嬈句。無所害句。禁制句。諷誦者句。為四部眾則設擁護。人與非人不能犯也。若臥出時所在寤寐無敢嬈者況佛所說。其聞此呪莫不安隱。
佛說如是歡喜而去。

佛說護諸比丘呪經第二十

聞如是。一時世尊遊於摩竭羅閱祇城東,在於奈樹間梵志丘聚。從是北上。上錍提山中天帝石室。爾時無數比丘各各馳走。匆匆不安如捕魚師。布網捕魚魚都馳散。世尊遙見無數比丘。各各馳散擾擾不安。
佛問比丘。何為馳散擾動如斯。若魚畏網。
比丘對曰。我遭患所在不安。遇諸賊盜鬼神羅剎。諸象及龍餓鬼師子及諸妖魅。鬼魅非人熊羆諸邪。溝邊溷鬼蠱道巫呪。
佛告比丘。當為汝說常當救濟一切擁護。諦聽善思念之。
比丘答曰。唯然受教。
佛言。何等為一切救濟擁護如是。
阿軻彌。迦羅移。嘻隸嘻隸。般錍。阿羅畀。摩丘。披賴兜。呵頭沙翅拘犁因提隸者比丘披漚羅須彌者羅難樓在者羅阿耆破耆。阿羅因阿羅耶。耶勿遮坻畀。
移阿畀若不解脫我當勸解。為其擁護救濟。令安吉祥無患。若賊鬼神羅剎蠱道符呪。護四百里周匝無敢嬈者。其不恭順犯是呪者頭破七分。所以者何。
佛告比丘。今吾普觀天上世間。若如是呪咒願擁護。終無恐懼衣毛不豎。除其宿命不請南無。世尊所呪者吉梵天勸助是呪。

佛說佛心總持經第十九

聞如是。一時佛遊樓檀樓國賓近大海之邊。佛所行樹於師子座。與無央數諸天眷屬圍遶而為說法。
彼時世尊告安詳摩夷亘天及淨居身天子。諸天子。當知有總持名。佛心之法。過去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說。為四部會最於後世救攝擁護。令得自歸普獲特勝。所生到處護一切義。為諸菩薩學大乘者。令蒙法恩使得普至。一切所為則有超異以故說耳。今者諸賢亦當受之持諷誦讀。我滅度後最後世時。四輩眾會學大乘者。聞其名者當分別說為他人講。心懷忍辱心得自在。聞其音難設致其名超異德性。如來所說而復攝護。已願最上所見自在。其有欲聞當為說之。
眾會對曰。唯然世尊。當受聖教如佛所言終不敢違。使如來教普然具足。
眾會又問。何謂世尊佛心總持法乎。
世尊告曰。今次第說。無垢離垢造一切義皆已逮得。所作諸德無有邊際三世平等。一切十方具足諸慧示現一切。諸所有藏諸法自在。具足成就所作通達。普了周匝除一切眼。皆於三界普至十方。寂然憺怕獲諸脫門。分別法界究竟猗著。皆念一切諸所作為超度餘心。已得解脫除結轉法。普於虛空本性清淨無垢勸化三處。過去當來現在平等三世。斷除無餘離於所有第一度證。所行如言所作成就。一切大慈而興大哀。於一切人而無所度。
佛告天子。是為佛心總持法也。為四輩說求菩薩乘。其有諷誦懷在身心諦曉了識。持此經者懷諸思想。
譬若如來立在于頂思則得見。其有能見若有聞者能說經法。若有持者未曾有忘究竟於學。當復得住於道所住說經寂然。以故講經所持當持未曾忽疑。以是之故。能忍總持一切所聞。所得如海逮不起法忍。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無所罣礙至解脫門如意具足。於現在法於我法教。當受重任棄諸重擔。此族姓子則為見佛。若覩此等當從聽受。當觀其法莫察其形。不當毀呰而輕易也。
摩夷亘天子白佛言。唯然。受教不敢違也。普當宣傳如來之命。然於後世以是經法。為四輩說及菩薩乘當為分別。若有誦得若有忘者當為開示。
族姓子。汝當令得見及使聽聞。護如來所說言教。我等亦當奉受如來所說。此族姓子當成大義。
佛告摩夷亘天子。卿當奉行如今所言是則佛教。
佛說如是。摩夷亘天子。淨居諸天一切眾會。天龍鬼神世人阿須倫。聞經歡喜。     
 怨家像知識 而強結親友 諸王所行多 則主於土地
 其國多大臣 而常興鬪諍 當為造弊眼 於是說如是
跎飢梨尼。跎飽梨尼。師比丘。跪羅陀。蒢偈陀。沙瑜投陀漚。阿夷比兜波。昧癉翅那旃。跪離那波羅。翅提尼陀槃尼。尼披散尼。摩呵曼那樓陀。梨那其有。於是於我空耗所有財寶令逮得之。若過去則以是神呪當以手授。重其手足擁護於膝重於臏。常皆見重。為脅見重。使下見重。令頸見重。使心見重。令
四部眾。皆使見重。悉令平等所從來處風散其華。
漚那提奴。漚那提陀。漚彌提屠。漚提屠取披鞬陀。叱闍叱者。朱陀闍陀。波沙提。波沙檀尼耶醯迦彌仇。彌遮羅翅。朱羅鈴摩尼。阿提陀浮彌羨那伊俞羅頭。那翅祇禘彌。比闡禘彌。薩披那樓。彌檀樓南模。摩迦尼。阿禘比耶。令所祝吉。梵天勸助。

佛說和利長者問事經第十八

聞如是。一時佛遊那難國波和奈樹間。與大比丘眾比丘五百人。
爾時和利長者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佛告長者。吾欲問汝。假使魔來及魔官屬。及無央數諸外異道問以時答。汝當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是長者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長者。何謂大魁。
長者白曰。唯然世尊。大魁有四。何謂為四。一曰地種。二曰水種。三曰火種。四曰風種。是曰四大魁。
佛言。何謂地種。
答曰。謂有五事。立堅強不柔麤麩能往返者。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能解彼諸地種。永不現不。
長者答曰。唯然世尊。我身能知地種。滅沒不可知。
佛言。善哉。復問何謂水種。
答曰。唯然世尊。水有五事。津液通流細滑微碎。無有形貌猶如羅網遍至諸脈。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汝乃能知水種滅沒不知處時。
答曰。唯然世尊。知歸無常永不現也。
佛告長者。何謂火種。
長者答曰。溫煖之類能令人熱。有所消化而能焚燒光焰之類。
佛言。善哉長者。汝乃能知火種滅沒不復現耶。
答曰。能知無常歸盡不現。
佛告長者。何謂風種。
長者答曰。風有五事。寒冷之類輕飄駃疾。有所飄吹出入得通有諸響聲。
佛言。善哉善哉。爾乃能知風種。忽然沒不復現耶。
答曰。唯然世尊。能知風種自然歸盡。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世尊又問。豈不覩見其種寂聲。
答曰。唯然。知其種聲平等如稱。
其四大魁為何所處。答曰。猗欲飲食恩愛。
又問。其四大魁為何所猗。答曰。展轉相依。
又問。為何所趣。答曰。趣色諸入。
又問。諸入為何所歸。答曰。歸罪塵勞。
又問。何因有罪塵勞。
答曰。唯然世尊。其識及身各自別異而各離散。
又問。命盡身壞為何所趣。
答曰。豈有所趣。身無心意身識各別。
又問。長者續以故識歸於所趣。更得異識耶。
答曰。唯然世尊。不齎故識歸於所趣。不離故識亦無異識。
云何長者見於法乎。
譬如世尊眼識非常。耳識有異不共合同。如是世尊沒生死。如是所見無厭而以存命。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於今長者一切所問報答如應。審實不虛。寧是不實。
答曰。不實。所以者何。如大聖說。於是世間所與不實欲法悉虛。我念世尊。此世俗事皆以虛立未曾有法。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假使有說世事皆虛悉未曾有則諸佛說。所以者何。世事悉虛無有一實。於是世間皆未曾有。
佛說如是。和利長者受教歡喜而退。

佛說迦旃延無常經第十七

聞如是。一時佛遊阿和提國。爾時賢者迦旃延告諸比丘。諸賢者聽。一切合會皆當離別。雖復安隱會致疾病。年少當老。雖復長壽會當歸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墮。世間無常亦復如是。年少強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於天下不久則沒。如是賢者。合會有別人生有死。興盛必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壞敗歸盡如樹果熟尋有墮憂。萬物無常亦復如是。合會有離興者必衰。譬如陶家作諸瓦器。生者熟者無不壞敗。如是賢者。合會有離興者必衰。生者有死恩愛離別。所求所慕不得如意。
爾時則有惡應變怪現矣。其病見前諸相危熟。身得疾病命轉向盡。骨肉消減已失安隱。得大困疾懊惱叵言。體適困極水漿不下。醫藥不治神呪不行。假使解除無所復益。醫見如是尋退捨去。最後命盡至於鞭亢與于凶危。若使為變命欲盡時。則有六痛遭於苦毒鞭亢之惱眾患普集。己所不欲自然來至。轉向抒氣或塞不通。但有出氣無有入氣。出息亦極入息亦極。諸脈欲斷失於好顏。臥起須人。人常飲飼。雖得醫藥糜粥含之。必復苦極不能消化。欲捉虛空白汗流出。聲如雷鳴惡露自出。身臥其上歸於賤處。命盡神去載出野田。或火燒之身體臭腐無所識知。飛鳥所食骨節支解。頭項異處連筋斷節。消為灰土一切無常。當是之時身為所在。頭足手腳為何所處。初始死時出在塚間。父母兄弟妻子皆共逐之。親厚知識亦復如是。啼哭愁憂悲哀呼嗟。椎胸殟憫葬埋已訖。各自還歸亦不能救。身獨自當之棄捐在地。猶如瓦石不聞聲香味。細滑亦不見。色及與五欲無所識知。以是之故知身無常。孝順供養父母。恭敬沙門諸道士。布施持戒齋肅守禁修行。起住迎逆稽首作禮叉手自歸。今諸賢者諦省察此。當念無常.苦.空.非身。
於是說偈曰。
 已見如此大恐懼 計求人身甚難得 當行精進救頭火
 除諸勤苦立大安 往古佛時值不閑 莫計吾我及放逸
 得無遇此無量苦 生死之患地獄酷 志在愛欲無為惡
 伏諸根本故說此 無得念惡及諸想 得至寂然如壞賊
 無得念言是我所 於是無我亦無吾 無得不尊自謂勢
 攝身諸事伏其心 常當羞慚知身時 抒棄軀命無所著
 無得長夜在惡趣 慎莫為此遭是患 勿復往至閻羅界
 常當孝順供二親 積累功德為後護 因是疾得賢聖路
 勿求眾安而犯惡 無承邪教為卒暴 觀察此以常興施
 棄捐愛欲諸瑕穢 然後當求於父母 妻子親屬及知友
 常承佛教不違命 將無不值就後世 假使疾病求父母
 妻子親屬及知友 欲令救護不能得 功德智慧後世明
賢者迦旃延。為諸比丘說法如此。比丘歡喜則時受教。

佛說比丘各言志經第十六

聞如是一時佛遊於越祇音聲叢樹與尊比丘俱。一切聖賢諸通已達皆悉耆年。其名曰。賢者舍利弗。賢者大目連。賢者迦葉。賢者阿那律。賢者離越。賢者邠耨文陀弗。賢者須菩提。賢者迦旃延。賢者優波離。賢者離垢。賢者名聞。賢者牛齝。賢者羅云。賢者阿難。如是之比大比丘眾五百人。
爾時賢者大目揵連及大弟子。天欲向明從坐起往詣賢者舍利弗所。時舍利弗遙見諸大弟子相隨而來。適覩此已至離越所而謂之曰。離越。且觀大聖眾來。
諸目連等賢者離越尋時往詣舍利弗所。手執涼扇詣舍利弗所。所以者何。今日且當因舍利弗得聞講法。與大弟子一時同心。
時舍利弗見大弟子。尋以勞賀賢者阿難。善來阿難。能自枉屈為佛侍者。親近世尊宣聖明教。當問阿難心所懷疑。音聲叢樹為其樂乎。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云何比丘在於音聲叢樹之間而現雅德。
阿難答曰。常以時節修具足行。分別其議成就微妙。淨修梵行多所發起。多所成就至於博聞。曉了言教心意開解處于快見。為諸四輩講說經典。粗舉要言濟諸曠野深谷之患。如是舍利弗比丘。應在音聲叢樹之間。
時舍利弗復問離越。卿意云何。賢者阿難所說辯慧猶師子吼。今問離越。仁者覩此音聲叢樹為快樂不。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云何比丘。在於音聲叢樹之間而現雅德。
離越答曰。唯舍利弗。假使比丘閑居燕坐。樂于獨處除去家想而無愛欲。在於眾人而不放逸。不樂輕戲憺怕定然。其心不亂志在空行。如是比丘。應在音聲叢樹之間則現雅德。
又舍利弗復問賢者阿那律。卿意云何。在音聲叢樹為快樂不。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云何比丘。在於音聲叢樹而現雅德。
阿那律答曰。唯舍利弗。假使比丘天眼徹視。道眼清淨覩於天人。三千大千佛之國土。普見無礙譬如假喻。有眼之人上高樓閣。從上視下悉見所有人民行來出入進退居止屋舍。如是舍利弗。比丘天眼覩見三界無一罣礙。在於音聲叢樹之間則現奇雅。
舍利弗問大迦葉曰。卿意云何。在音聲叢樹為快樂不。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云何比丘在於音聲叢樹而現雅德。
迦葉答曰。唯舍利弗。假使比丘自處閑居勸人閑居。自修賢聖勸人賢聖。自服弊衣勸人弊衣。自知止足勸人止足。自身少求勸人少求。自身寂然勸人寂然。自身精進勸人精進。自身制心勸人制心。自身定意勸人定意。自身專修勸人專修。自身戒具三昧智慧解脫度知見慧。勸人亦然。自身教化勸發眾人聽採法義。開化說經於法無厭勸人亦然。如是舍利弗。比丘在於音聲叢樹之間則現奇雅。
又舍利弗問大目揵連。卿意云何。在音聲叢樹為快樂不。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云何比丘。在於音聲叢樹而現雅德。
目連答曰。唯舍利弗。假使比丘得大神足。威聖無量普尊自由。於其神足所念自在。於變化示現無央數形。能變一身至不可計則還合一。於此牆壁山藪谿谷通過無礙。出無間入無孔入地復出。譬如入水履水不溺。若行陸地。處於虛空結加趺坐。若如飛鳥身出光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猶如流泉其身不濡。今此日月威神光光照於天下。從地舉手捫摸日月。化大其身至于梵天。如是舍利弗。比丘在於音聲叢樹之間則現奇雅。
爾時目連問舍利弗曰。卿意云何。在音聲叢樹為快樂不乎。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云何比丘。在音聲叢樹而現雅德。
舍利弗答曰。假使比丘制心自在不隨身教。自於其室三昧正受。發意之頃明旦日中。日冥定意一心人定。夜半後夜自由所行。常得自在無所罣礙。譬如長者若尊者子。淨水洗沐著新好衣。所有具足無所少乏隨其所欲。欲得何衣眾寶瓔珞香花伎樂。明晨日中向夜所欲止處。衣裳服飾臥起牀榻悉得自在。如是目連。制心不隨亂意。明旦日中闇冥人定。夜半後夜隨其所欲。禪定三昧隨其所觀皆得自在。比丘音聲叢樹則現奇雅。
爾時賢者舍利弗謂目揵連。賢者已說吾等之類。盍各言志隨其辯才各宣其意。寧可俱往詣佛大聖啟說此事。如佛所說吾當奉行。
目連答曰。唯命是從。
於是舍利弗前白世尊。我等之類各演所知。今故啟白得其理不。
於是世尊讚舍利弗賢者阿難。善哉善哉阿難所說。所以者何。比丘博聞則持不忘。若有說法初善中善竟善。分別其義微妙具足。淨修梵行能分別此。如是像法博聞普達。覩之自在其心清淨。降伏諸根皆能曉了。則為四輩粗略舉要。演說經典各令得所。
善哉善哉離越。若之所說。所以者何。假使比丘在於閑居。其行寂然其心清淨。分別空無。
善哉善哉阿那律。爾之所說。所以者何。今卿天眼覩見三千大千佛國。如於高樓上察見在下。
善哉善哉迦旃延。爾之所說。所以者何。汝見四諦無復狐疑。
善哉善哉須菩提。能解說空法。以空為本。
善哉善哉牛齝。爾之所說。所以者何。畏生死苦樂於泥洹。
善哉邠耨。分別經義演說佛典。
善哉善哉優波離。分別罪福奉修法律。
善哉善哉離垢。去三毒罪得三脫門。
善哉善哉名聞。清修善德并化眾人。
善哉善哉羅云。守護禁戒無所違犯。
善哉善哉大迦葉。樂在閑居勸他閑居。以十二事常自修身亦勸他人。
善哉善哉目揵連。得大神足無量。大尊自在。分一為萬。萬還合一。能捫摸日月。身至梵天。
善哉善哉舍利弗。明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後夜禪定三昧常得自在。如長者子沐浴著衣以寶瓔珞。晝夜三時恣意所服。
佛告諸比丘。汝等各說所知皆快順法無所違錯。復聽吾言。云何比丘在音聲叢樹為快樂乎。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在音聲樹而現雅德。於是比丘。明旦從其衣鉢入于聚落。若在異國處在樹下。於是明旦著衣持鉢入彼國邑。若於聚落護諸根門。分衛始竟飯食畢訖。藏去衣鉢洗其手足。獨坐燕處結加趺坐。正身直形安心在前。則觀於世一切無常。心自念言。假使吾身漏盡意解乃從坐起。輒如所言。諸漏不盡不從坐起。比丘如是在音聲叢樹則現奇雅。
於時世尊而說偈曰。
 博聞持法微妙最 分別經典解法義 為無央數而講說
 有志閑居樂獨處 內自觀身外勸化 執御樂禪身自行
 遵修世尊博聞教 有在燕處若樹下 其目清淨無所著
 蠲除身病四百四 覩見眾生若干種 燕處樹間德如斯
 譬如師子由山居 獨處閑居猗寂靜 止足解脫隨類教
 處在燕處德如斯 若在天上及梵宮 若揵沓和及人間
 普能至彼無所礙 處在燕樹德如斯 淨妙智慧普解人
 心得自在諸根定 一切知足棄諸惡 處在燕樹德如斯
 如是上人說微妙 各各講法隨所知 所演善哉順上義
 往詣世尊敘所說 其天中天無廢礙 音聲如梵寂志尊
 其諸神通普平等 尊師應時開慧門 彼時世尊曰除雲
 因此興教聽吾言 如諸比丘所應行 燕處樹間志奇雅
 貪諸微妙多少求 最勝分別其心行 著衣持鉢威儀則
 其行如鳥遊虛空 其有能修如此妙 聖不興嫉無懷害
 得至寂然去塵垢 處在燕樹德如斯
佛說如是。諸大弟子天龍鬼神阿須倫。聞經莫不歡喜。

佛說子命過經第十五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城中有一異人。息男命過父母愛重。無不欲念視之無厭。以子之憂狂亂失志。奔走門戶中庭街路求子願來見我。當於何所得覩汝形。
於時是人隨其門路出舍衛城。至祇樹給孤獨園往詣佛所。默然立前佛問其人。汝何以故本制其心。今者諸根變沒不常憔悴羸極。
其人白佛言。用為問我諸根變異。所以者何。獨有一子舉家愛重。莫不敬愛視之無厭。今以命過以子之憂而發狂癡。其心迷亂開軒窗及門戶求索子。願來見我何所求子。
佛言。其人恩愛之著。別離則憂。啼泣悲哀憂惱之患。合會有離適有所愛必致惱患。
爾時其人聞佛所語。心中忽然了世無常三世如幻。即受佛戒稽首而退。

佛說舍利弗般泥洹經第十四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中。爾時賢者舍利弗在那羅聚落。得疾困劣寢在于牀。與諸賢者沙彌俱。
於時舍利弗尋般泥洹。侍者諄那供養奉事如法已訖。取鉢衣服就王舍城。到竹樹間已日昳時。從燕處起取鉢衣服至阿難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諄那沙彌白阿難曰。唯然。仁者欲得知不。賢者舍利弗已取滅度。我今齎持和上舍利及鉢衣服。
賢者阿難報諄那曰。便與我俱往詣佛所敬事修禮。儻從世尊得聞要法。
諄那答曰。唯然從命。
於時阿難與諄那俱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叉手白佛。我身羸極無復力勢。柔弱疲劣不能修法。所以者何。諄那(晉言碎末)沙彌來詣我所。稽首足下為我說言。仁者欲知賢者舍利弗已取滅度。并齎衣鉢及舍利。
佛告賢者阿難。汝意諄那念舍利弗比丘。齎於戒品而滅度。定品慧品解脫品度知見品而滅度乎。又吾了是法致最正覺乃分別說。及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行佛所現信。汝於今見舍利弗比丘又般泥洹。而反愁慼涕泣悲哀不能自勝。
賢者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不齎持戒定慧解度知見品而滅度去也。
世尊以是分別斯法成最正覺。分別說耳及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行亦不齎此而滅度也。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慼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于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舍利弗所遊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
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餘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痒觀外痛痒。內外非我入于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于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于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
佛告阿難。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于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于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佛說如是。阿難及沙彌諸比丘眾。聞經歡喜受教而退。

佛說閑居經第十三

聞如是。一時佛遊拘留國轉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稍至城裏聚落。有自然好音佛頓其中。時彼聚落有梵志長者。與無央數眾悉共普聞。有大寂志姓曰。瞿曇。釋族姓子。棄國轉遊城裏聚落。與大比丘五百人俱。彼佛大聖名稱普聞。流遍十方莫不宣揚。疑者肅驚戰戰兢兢莫不欣戴號曰。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導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則以加哀天上人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開化天人證以六通獨步三界。所說經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義微妙見諦。淨修梵行得覲如斯如來至真等正覺。善哉蒙慶若能稽首。敬受道教功祚無量。
於時梵志長者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敬問占謝。叉手白佛者。揖讓者。遙見默者。却住一面者。
於時世尊告梵志長者。假使有人來問汝者。何所沙門不當供養奉事。答曰。不及唯佛說之。
佛言。其有沙門梵志。眼著妙色。耳貪五音。鼻慕好香。口存美味。身猗細滑。志于諸法不捨於欲。貪嫉恩愛志求無厭。焚燒之痛如是之比。沙門梵志不當供養奉事尊敬。
白佛言。有來問者當以是答乃合善義。則應法化。所以者何。我等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恩愛之著貪求無厭。斯輩之類。迷于五陰惑於六衰。官爵俸祿財物富貴。不以懈惓與俗無別。以是之故。不當奉供順此等類。
佛告梵志長者。假使有人來問汝者。當供事奉敬尊重何所沙門。梵志當云何乎。
白世尊曰。其不著念五陰六衰婬怒癡。習濟色聲香味細滑之念。斯等積德溫雅和順。正當供事如此之輩沙門梵志。
佛告城裏聚落梵志長者。汝等何故說此言乎。寧有比類。安知沙門梵志已離婬怒癡又教人離。及色聲香味細滑恩愛之著。心惱之熱諸情無厭。
答佛言。吾等數見沙門梵志端正殊好。捨色聲香味細滑所欲。處在閑居若樹下坐。塜間曠野棄諸瑕惡。志無所求燕居獨處。彼則永除色痛想行識諸法之念。斷求念空常察此等沙門梵志。離婬怒癡亦教人離。捨色聲香味細滑之念。聽聞如是以斯為樂。恩愛之著永以除盡。可意色欲諸所慕求燿然已離。則以時節供事所樂。五陰六情亦復如是。我觀此等沙門梵志。處在閑居若樹下坐。塜間曠野獨而燕處。則已永除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心法。積眾德本恭順和雅。如是比像我等觀之。沙門梵志離婬怒癡及教人離。我等今日自歸佛及法僧。奉受五戒為清信士。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舅甥經第十二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佛告諸比丘。乃昔過去無數劫時姐弟二人。姐有一子與舅俱給官御府織金縷錦綾羅縠珍好異衣。見帑藏中琦寶好物貪意為動即共議言。吾織作勤苦不懈。知諸藏物好醜多少。寧可共取用解貧乏乎。
夜人定後鑿作地窟。盜取官物不可貲數。明監藏者覺物減少以啟白王。王詔之曰。勿廣宣之令外人知舅甥盜者。謂王多事不能覺察。至于後日遂當慴忲必復重來。且嚴警守以用待之。得者收捉無令放逸。
藏監受詔即加守備。其人久久則重來盜。外甥教舅。舅年尊體羸力少。若為守者所得不能自脫。更從地窟却行而入。如令見得我力強盛當濟免舅。舅適入窟為守者所執。執者喚呼。諸守人捉甥不制。畏明日識輒截舅頭出窟持歸。晨曉藏監具以啟聞。
王又詔曰。輿出其尸置四交路。其有對哭取死尸者則是賊魁。棄之四衢警守積日。於時遠方有大賈來。人馬車馳填噎塞路。奔突猥逼其人射鬧。載兩車薪置其尸上。守者明朝具以啟王。
王詔微伺。伺不周密。若有燒者收縛送來。於是外甥將教僮豎執炬舞戲。人眾總鬧以火投薪。薪燃熾盛。守者不覺具以啟王。
王又詔曰。若已蛇維更增守者嚴伺其骨。來取骨者則是原首。
甥又覺之。兼猥釀酒特令醇厚詣守備者。微而酤之。守者連昔飢渴。見酒宗共酤飲。飲酒過多皆共醉寐。俘囚酒瓶受骨而去。守者不覺明復啟王。
王又詔曰。前後警守竟不級獲。斯賊狡黠更當設謀。
王即出女莊嚴瓔珞。珠璣寶飾安立房室。於大水傍眾人侍衛。伺察非妄必有利色來趣女者。素教誡女得逆抱捉。喚令眾人則可收執。他日異夜甥尋竊來。因水放株令順流下。唱叫犇急守者驚趣。謂有異人。但見株杌如是連昔。數數不變。守者翫習睡眠不驚。甥即乘株到女室。女則執衣甥告女曰。用為牽衣可捉我臂。甥素凶黠預持死人臂以用授女。女便放衣轉捉死臂而大稱叫。遲守者寤。甥得脫走。
明具啟王。王又詔曰。此人方便獨一無雙。久捕不得當奈之何。女即懷妊十月生男。男大端正。使乳母抱行周遍國中。有人見與有嗚噈者便縛送來。抱兒終日無嗚噈者。甥為餅師住餅爐下。小兒飢啼乳母抱兒。趣餅爐下市餅餔兒。甥既見兒即以餅與因而鳴之。乳母還白王曰。兒行終日無來近者。飢過餅爐。時賣餅者授餅乃鳴。
王又詔曰。何不縛送。
乳母答曰。小兒飢啼。餅師授餅因而鳴之。不意是賊何因囚之。王使乳母更抱兒出。及諸伺候見近兒者便縛將來。甥酤美酒呼請乳母及微伺者。就于酒家勸酒。大醉眠臥便盜兒去。醒悟失兒具以啟王。
王又詔曰。卿等頑騃貪嗜狂水。既不得賊復亡失兒。
甥時得兒抱至他國。前見國王占謝答對。引經說誼王大歡喜。輒賜祿位以為大臣而謂之曰。吾之一國智慧方便無逮卿者。欲以臣女。若吾之女當以相配自恣所欲。
對曰。不敢。若王見哀其實。欲索某國王女。
王曰。善哉。從所志願。
王即有名自以為子。遣使者往。往令求彼王女。王即可之。
王心念言。續是盜魁前後狡猾。即遣使者欲迎吾女。遣其太子五百騎乘皆使嚴整。王即敕外疾嚴車騎。甥為賊臣即懷恐懼心自念言。若到彼國王必被覺見執不疑。
便啟其王。若王見遣當令人馬五百騎。具衣服鞍勒一無差異乃可迎婦。
王然其言即往迎婦。王令女飲食待客善相娛樂。二百五十騎在前。二百五十騎在後。甥在其中跨馬不下。女父自出屢觀察之。王入騎中躬執甥出。爾為是非前後方便捕何叵得。
稽首答曰。實爾是也。
王曰。卿之聰哲天下無雙。隨卿所願以女配之得為夫婦。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甥者則吾身是。女父王者舍利弗是也。舅者調達是也。女婦國王父輸頭檀是也。母摩耶是。婦瞿夷是。子羅云是也。
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佛說五仙人經第十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與諸菩薩俱。
佛告諸會者。乃往久遠無數劫時有五仙人。處於山藪四人為主一人給侍。供養奉事未曾失意。採果汲水進以時節。一日遠行採果水漿。懈廢眠寐不以時還。日以過中四人失食。懷恨飢恚謂其侍者。卿給使令何得如是。如卿所行可為凶呪不宜族姓。
侍者聞之憂慼難言。退在樹下近水邊坐。偏翹一腳思惟自責。執勞積久今違四仙時食之供。既失道教不順四等遂感而死。其足常著七寶之屐翹足而坐。著屐墮水而沒一隻。命過之後即生外道為凶呪子。年十餘歲與其同輩戲于路側。時有梵志過見戲童人數猥多。遍觀察之見凶呪子。特有貴相應為王者。顏貌殊異於人中上。
梵志命曰。爾有王相不宜懊惱遊於眾內。
童子答曰。吾凶呪子何有王相。
梵志又曰。如吾經典儀容形體。與讖書符合爾則應之。深思吾語誠諦無欺。斯國之王當用某日某時薨殞。必禪爾位。
童子答曰。唯勿廣之協令靜密。設如仁言當重念恩不敢自憍。
梵志言畢尋逃遁走出之他國。後日未幾王薨絕嗣。娉求賢士以為國胄。群臣議曰。國之無主如人之無首。宜速發遣使者。勤求有德以時立之。
使者四布。遙見斯童有異人之姿。輒尋遣人還啟群臣。唯嚴王制威儀法駕幸來奉迎。群臣百寮莫不踊躍。如使者所白。嚴駕奉迎香湯洗沐。五時朝服寶冠劍帶。如先王之法前後導衛。不違國典即位處殿。南面稱制境土安寧民庶踊悅。
於時梵志仰瞻天文下察地理。知已嗣立。即詣宮門求覲。門監啟曰。外有梵志欲求覲尊。
王詔見之。梵志進入占謝呪願又白王曰。如我所瞻今果前誓。寧審諦乎。
王曰。誠哉道人神妙。蒙恩獲祚。
王曰。道人。豈欲半國分藏珍寶乎。婦女美人車馬侍使恣所欲得。
梵志答曰。一無所欲唯求二願。一曰。飲食進止衣服臥起。與王一等相須勿有前後。二曰。參議國事。所決同意莫自專也。
王曰。善哉思嗣二願。此豈不易乎。王修治國常以正法不枉萬民。
梵志受恩。因自憍恣輕蔑重臣。群臣忿怨俱進諫曰。王尊位高。宜與國臣耆舊參議偏信乞士。遂令悠慢陵侮群職。鄰國聞之將為所嗤以致寇難。
王曰。吾少與之久有本誓安可廢耶。
臣諫不止。若王食饌但勿須之則必改也。王遂可之。伺梵志出不復須還則先之食。
梵志恚曰。本要云何今先獨食。
王曰。雖吾先食卿出未歸。豫別案饌卿自來晚。
梵志罵曰。咄凶呪子。不顧義理而違本誓。群臣聞之臨臣毀君。咸奏欲殺。王詔群臣以何罪罪之。各各進曰。或云甑蒸之。或云煮之。或云枝解。或云臼擣。或云五瓦截耳割舌挑目殺之。
王無所聽。吾奉道法慈心愍哀眾生之類。不害蠕動況危人命。但給資糧驅令出國。
群臣奉詔即給衣糧逐使出境。獨涉遠路觸冒寒暑。疲極憔悴無所似類而到他國。詣異梵志家舊與親親又而問曰。卿何從來。何所綜習。業何經典。能悉念乎。
答曰。吾從遠來飢寒見逼。忘所誦習。
梵志心念。此人所誦今已廢忘。無所能化當令田作。
輒給奴子及犁牛耕。見梵志耕種苦役奴子。酷令平地走使東西。奴子無聊欲自投水往到河側。則得一隻七寶之屐心自念言。欲與大家。大家無恩。欲與父母必賣噉食。梵志困我役使無賴。吾當奉承以屐上之可獲寬恣。則齎屐還用上梵志。
梵志欣豫心自念言。此七寶屐其價難訾。吾違王意以屐奉上僣咎可解。
尋還王國以屐上王。深自陳悔前之罪舋願得原赦。
王曰。善哉。王即納之幔裏別座坐之。
會諸群臣則詔之曰。卿等寧見前所逐梵志不耶。
答曰。不見。
設使見者當如之何。
答曰。當斷其手足。截其耳鼻。斷頭斬腰。五毒治之。
王曰。設使見者能識之乎。
臣曰。不審。王出寶屐以示群臣。命梵志出與臣相見。致此異寶當共原之。
群臣啟曰。此梵志罪如山如海不可赦也。獻屐一隻何所施補。若獲一緉罪可除也。王即可之重逐梵志令更求一隻。
梵志懊惱。吾本呼嗟而轉加劇。還故主人。主人問曰。卿至何所而所從來。
梵志匿之不敢對說。云偶行還。則付犁牛奴子使令耕種如前。於時梵志問奴子曰。汝前寶屐本何從得。
奴子俱行示得屐處。至于水側遍恣求之不知隻處。奴子捨去梵志心念。此之寶屐必從上流來。下行求之不得。即逆流上行見大蓮華。順流迴波魚口銜之。其華甚大有千餘葉。
梵志心念。雖不得屐以此華上之。儻可解過得復前寵。便復執華。則見四仙人坐於樹下。前為作禮問訊起居聖體萬福。
仙人曰。然卿所從來。
答曰。吾失王意雖獻一屐。不足解過故逆流來求之未獲。
仙人告曰。卿為學人當知進退。彼國王者是吾等子。存待愛敬同食坐起參宜。云何一旦罵之凶呪乎。卿之罪重當相誅害。今不相問指示樹下。則王先身為侍者時。供給仙時坐翹一腳憾結而終。寶屐墮水一隻著腳便自取去。
梵志取屐稽首謝過。還到本國續以上之。王即歡喜群臣意解復其寵位。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吾身是。四仙人者拘留秦佛。拘那含文尼佛。迦葉佛。彌勒佛是也。其梵志者調達是也。
佛說爾時莫不歡喜。